第二四九章 民族气节(三)

、、、、、、、、、、、、、、、、、、

放歌》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

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

《被执过故里》

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颠。或有贤达士,谓此胜锦旋。

人生七尺躯,百岁宁复延。所贵一寸丹,可逾金石坚。

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观其张煌言一生,其实他比史可法惨多了。张煌言付出的更多,但结果却不如史可法。还有就是他连史可法的政治智慧都不如。他手中的牌比史可法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但历史证明张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牌手。郑成功那边他没有结成抗清统一战线,可以说的过去,政治理念差距太大,但别的抗清义士他也没有团结好。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军事指挥才能上,同清军将领也有很大差距。打仗并没有找对路子,陆战指定是不行了,但水师张煌言也没有利用好。当然这也不能怪张煌言,毕竟历史的局限性还是太大了。就是现代,某些华夏的高层们都没有意识到海权至关重要性,何况是张煌言一位标准的儒将呢!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是朱兴霖关心的了,现在的张煌言未来的南明兵部尚书。现在才说二十三岁的毛头酗子。算是一个小小的官二代,胸中满是文墨,一心想要富国强军的愤青而已。功名也只是一个举人,还没有踏上历史的舞台。

相比于史可法,现在的张煌言更容易被穿越众招揽。愤青的是什么思想,谁能给他一个天大馅饼他就跟谁话。当然这也不能说张煌言自己一点思想都没有,但人家不最求财色。只对这方面有兴趣。所以朱兴霖此次北上需要作的,找个机会结识张煌言一下。给他那个还不是很成熟的大脑,灌输一些穿越众治国的理念。相信以张煌言愤青的性格,会跟关兴趣滴!

诚然事情未必有朱兴霖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朱兴霖一展王霸之气,张煌言就俯首称臣。为朱兴霖马首是瞻,惟命是从。你朱兴霖说东我张煌言就往东,你朱兴霖指西,我就往西。当中是一定有一些波折的,但朱兴霖对张煌言有很足信心。张煌言需要的不是实力,他需要的能给画一个理想大饼的人。

朱兴霖认为只要掌握好这个,招揽张煌言还是很有希望滴!至少他要不史可法难道小多了。张煌言虽然没有史可法的名气大,但张煌言为人仗义。很是能得到下属们的拥护,这个优势他比史可法可强多了!有一天要是张煌言投靠穿越众,那么以张煌言在江浙的人脉,是振臂一呼,众人响应。要是利用好了,其价值,可能要比史可法大的多,也实在的多,特别是在军事方面。

现在需要的只是在去北上的路上,找一个机会接触到张煌言。剩下的事情,就要靠团队的力量了!穿越众里,原因研究这个的,多得是,他们大都以为自己很了解名人,其实都是蛋疼的要命。

朱兴霖打开第三份资料,赫然出现三个字,李定国。又是以为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以为智勇双全的帅才。在这个时期的汉人中,在军事上的成就,也只能是吴三桂和郑成功能同他争锋了!

李定国,字鸿远,信一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被誉为安西将军。华夏先烈,民族英雄。幼从献忠起义,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家世务农。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着。有文武才,以勇猛着称,杀敌不计其数。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后数年,大顺元年,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从而立下赫赫战功。

南明永历六年(1651年),李定国与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收复楚、粤,纵横数省。十年,孙可望谋称帝自立,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可望大败,势穷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

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于磨盘山设伏兵三道,谋一举全歼吴军。吴三桂挥师长驱数百里,骄而无备,先头万人已陷重围,眼见大事将成,虽然叛臣于此际泄密三桂,但是吴军依然损失惨重。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康熙二年因恢复无望,忧愤病作,卒于勐腊军中。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于川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定国17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被赐张姓,封为

清顺治三年,南明永历元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四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七年(1652年),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四年(1659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万夺泉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清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李定国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关系非比寻常.后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

李定国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每次临阵必披坚执锐,逐北不置屡立战功。二十岁,单枪匹马射杀明军上将“神弩王”张令。二十一岁,带二十六骑兵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二十四岁,张献忠称制,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义子,封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清兵乘机入关。张献忠转而抗清,顺治三年,失利而死。定国随孙可望领余部转战滇、黔,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政权,孙可望被推为国主,定国称安西王。

孙可望本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地位相当,入滇后虽称国主,但定国、文秀等手握重兵,尤其定国性情倔强,遇事常生争执,故有隙。顺治五年,可望借故缚定国于演武场,杖责过百;后又相抱持而哭,命定国取沙定洲以赎罪。定国心中愤懑,但为了大西军内部团结,忍下屈辱,历时三月,平定作乱的沙定州,稳住了云南的形势。

南明抗清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同时,为名正言顺的统辖李定国、刘文秀,可望上表朝廷,请封秦王。李定国直朴,初遣使请封时,不悦道:“我自为王,安用请?”后几经反复,终获南明封爵后,又道:“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

顺治六年,孙可望以李定国、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可望严明军纪,一致政令,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而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举措。也使饱受战乱摧残,丧亡殆尽的川、贵百姓重焕生机。

顺治九年,后方已定,孙可望遣李定国东攻湘桂,刘文秀等进军四川。既受命,定国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后,又利用清定南王孔有德的骄横轻敌,奇兵下桂,五月,败清军,两夜下武冈、克宝庆,势如破竹。六月,夺取全州。孔有德闻报大惊,亲领桂林守军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于江下;傍晚狼狈逃回桂林,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李定国大军将桂林围得水泄不通,四日中午,攻破武胜门,清军不敌兽散,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遂在王府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儿子托付给一名侍卫,嘱咐道:“侥幸活命,便叫他出家。不要学他父亲,作贼一生,落得今日之下场。”接着,李定国麾下各部乘胜南下平乐,收复柳州。其亲镇桂林,颁布政令,稳定局面。

八月,整顿稍定,定国挥军进攻梧州,守将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广东清军极为恐慌,与广西接境各部纷纷弃城撤往肇庆。定国欲待广西局面稳定,即进逼广东,收复失土,却逢清朝敬谨亲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援湘,可望唯恐有失,调定国北上抗敌,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匡复之地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部将领兵佯攻,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兼程追袭,次日天色未明已至衡阳,与李定国大军相遇。

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遂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佯装不敌,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死于混战之中。军士割下其首级向定国献功,全军欢声雷动,齐唱满江红,时人有诗曰“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勇败八旗,定国军名扬天下。

清军不敢再战,退往长沙。衡阳大捷,粉碎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清朝官员中有人号天大恸,称“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清廷上下神情沮丧,士气低迷,致力抗清的乡绅义士则大受鼓舞,他们重新唤起兴复之希望,欣喜欲狂、奔走相告。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更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加之孙可望不久前亲自挥军攻克辰州,若两军合力,天下一心,隐有北进中原,匡复山河之势。

然而,就在李定国连杀清朝二王,复地千里,军威大震之时,身为南明永历王朝实权者的孙可望非但不趁机出兵,收复失土,反而愈加妒忌,认为定国功高震主。当初,定国攻克桂林,送到贵阳的缴获物品中鲜有金银财宝。孙可望听信小人之言认定李定国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赏将士示恩于下。衡阳之战,孙可望不派兵支援,却仍获大捷,到击毙尼堪的消息传来时,孙可望妒火中烧,决心除掉定国。

他假意派人至衡州慰劳,封定国为西宁王,李定国道:“封赏出自天子,今以王封王,可乎?”拒不受封。可望更怒,唯恐楚粤人心尽归定国,遂召其归。定国未应。十月,可望出兵沅江,连续下书七道,催定国至靖州相会,图谋害他。刘文秀之子不忍,密书举发可望阴计,令定国切勿前来,枉送性命。

待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