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玄衣纁裳

第58章 郑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真是一个放诸四海都没有错的话。只不过想当渔翁,却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是鹬和蚌。

在蜀国南部的南中地区,有一个大丰国,在王佶和虞茂贞大战结束后,想着乘着王佶刚刚打过一仗,多少损伤些元气,准备攻打蜀国。

大丰国位于南中之地,此地原本是一片荒芜,瘴气弥漫,不适合人类生存。当地人民生活也比较原始。后来中原王朝强大之后,在此设立州县,开始对此地的开发。

后来中原王朝衰落之后,此地逐渐被当地部落控制,但是当时与之前相比,无论是土地的开发,还是人民的文化,都已经取得不小的发展。

大雍时期,当地主要由六个大部落控制,后来蒙舍部的人统一六部,建立了大诏国,并且获得大雍朝廷的册封与承认。

大诏国依附大雍,统一六部。但是随着南中归于一统,那么必定与中原政权会有利益之争,更何况大诏国面对大雍和象旄两大帝国。

大诏国为了自身安全,搞好与两个大国的关系,在大雍衰弱之时,与象旄合力进犯大雍,象旄分裂之后,又与大雍盟约,对付象旄。

就这样,和这个打打,又和那个打打,几次打到成都,又几次与大雍会盟。

这样的一会儿和这个打,一会儿和那个打的政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终于一个叫郑茴的大臣给大诏王定下了一个基本方阵。

郑茴曾是大雍主管地方学府的地方官员,后来被大诏俘虏,可是因祸得福,然后郑茴成为大诏的高官。郑茴先后教育了多任大诏太子。因此权势很大,大诏国上下没有不害怕郑茴的。

大诏把宰相称为清平官,大诏共设置六名清平官,郑茴就是其中之一。大诏王把所有的事务都与郑回商议。郑茴执政当权时期,其他五个清平官都谦恭谨慎的侍奉郑茴。

就是这个郑茴劝大诏王要归附于大雍。大诏王派使者送帛书给中原的节度使,在帛书里说“大诏王愿世为唐臣。”并把之前几次攻打巴蜀的行为说成是象旄的逼迫以及中原地方官员欺压。

这里面内容半真半假,象旄欺压是有的,大雍个别官员对大诏态度不好,想要灭掉大诏给自己建功立业也是有的,但是大诏王想要吞并巴蜀的野心也是有的,天府之国,谁不垂涎三尺。

大诏王派使者带着黄金、丹砂到大雍,大雍节度使将其送到京师。使者献上黄金、丹砂,并且说“大诏王请求归顺于天子,永为大雍的藩属。所献的黄金,是表示归顺之意;丹砂,是表示赤心”。大雍皇帝赞许这种行为,打算赐给大诏王诏书,并且命令剑南西道节度使派使者先去查看大诏情况。

节度使派其手下时到羊苴咩城宣告天子的旨意,大诏王与其下属都趴在地上并且低头受命。

于是,大诏王遣其弟二十七人献地图、方物于大诏。大雍就正式册封异牟寻为大诏王。使者到达南中,大诏王离开座位,跪着接受册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赐服备物,说:“愿子子孙孙永为唐臣。”如此,大诏与大雍进入一段相对和平时期,几十年相安无事。

可是后来,因为中原的剑南节度使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大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战争序幕再度拉开,打打停停再度开始,而且一来就是四十年。

长期与大雍战争,雍军数次大破大诏军。大诏军损失惨重,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当王佶坐镇蜀地的时候,王佶认为大诏没资格得到中原的诏书。他认识到大诏要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等浅蛮部族于中原作对。因此他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大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

此时的大雍已经日薄西山,如同象旄一样,也算是大雍老对手,老朋友的大诏国终于让大雍参加了他的葬礼。大雍乾宁四年,郑茴的后代郑嗣指使手下杀死大诏王隆舜,立了一个傀儡为王。

五年后,时机成熟,杀死那个傀儡和及大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大诏,建立大丰国。

不过改朝换代,不能改变南中统治者心中占据巴蜀的梦想,就好像把一块肥肉放在鳄鱼的眼前,他怎么能忍住不吃呢?

更何况,此时蜀地就是蜀地,而不是疆域广大的大雍帝国,实现梦想的机会大大增加。于是就在王佶与虞茂贞作战之后,大丰国决定有所动作。此时的大丰王是郑文,郑嗣的长子。

郑嗣处心积虑了一辈子,只换来了七年的帝王生涯就撒手人寰。郑嗣死后,他的儿子郑文即位。郑文即位之后,一改祖上支持的和平政策,积极整顿军马,并且把自己的头衔由王改为帝。

不过由于南中地处边陲,各路军阀鞭长莫及,谁也没关心这事情,而郑文也只是国内嚷嚷,没机会在别人面前好好表现。所以他要攻打蜀国,来显显威风。也让天下群雄知道知道他,不然他这个皇帝只能关起门来做,太过乏味。

大丰国凡是青壮年男子都入兵籍,有马的人当马军。器械各兵自备。军事组织以乡兵为主,按照居地远近,编为东南西北四个军,每军置一将,统带一千人或五百人。统带四个军的军官称为军将。各地方人口有多有少,编成的军也就有多有少,所谓大丰国军队,就是这样的乡兵组成。

大丰国因为是从大诏国手里接过江山,所有制度也与大诏国一致。在大丰国每年十、十二两月,农事完毕之后,大丰国朝廷下令到境内诸城邑村谷,各自集合队伍,操练武艺,检查器械。

同时,还有挑选最精锐的乡兵作前锋,称为罗苴子,每百人置罗苴佐一人统带。四军各有罗苴子,无论操练或作战,总走在最前列。作为平时的常备军使用。

如果有敌人从某方入境,即由某方的军抵御。出兵征战,以二千五百人为一营,每兵携带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因为带粮不多,急求决战,还有一条特殊的军法,规定兵士前面受伤,允许治疗,如背后受伤,即行诛灭。

这样的情况下,大丰国可以说人人都通武事,战时可以很快动员起一支大军。依靠这支部队,在虞茂贞与王佶开战的当年十一月,大丰军进逼儁州,蜀国边将安荣据守清溪关,他知道就自己那点人马,绝对不是大丰国大军的对手,就退到大渡河北岸,与大丰国军队隔水相射,要等待援军到来。

此时蜀国因为要全力对付北方,南方防务相对薄弱,和虞茂贞作战之时,又从南边抽调部队去北边,南方防务更是空虚。

郑文正是了解这一情况,为了更快进军,他秘密分派军队,越过雪岭之坡,占领沐源川,蜀国守军前去抗击,由于人数太少,结果自然是全军覆没。

十二月十四日,大丰国军队身穿蜀军的军装,假扮成败退下来的士兵,到江边弄来沿江百姓家中的船舶。渡河后,蜀军才发觉,但已经无济于事,只能后撤。大丰国便纵兵焚掠陵、荣二州之境。

又过数日,大丰国进逼嘉州,刺史杨心与监军张允带兵抵抗。郑文派军队以东西二军合力夹击之法合击蜀军,杀死蜀将颜庆,蜀军溃散。

几天后,大丰国攻陷嘉州城。蜀军将领们看形势危急,亲率部队列阵大渡水北岸,希望可以阻挡大丰国。

于是,郑文派清平官数人假称要与蜀国讲和,却暗派部队乘船筏争渡大渡水,蜀军早上一看,发现中计,结阵抗拒,集合集体的力量,防止不被消灭。就这样,与大丰军对峙一天。

随后,蜀军趁黑夜,夜袭南诏军营,弓弩乱发,趁大丰军惊乱,引军迅速撤离战场。可惜这样做已经没有多大的效果,只是军队可以撤退而已,大丰国军队不久后还是遂攻陷黎、雅二州。

大丰军队一到,蜀国老百姓逃藏山谷,一是因为躲避大丰国,一是因为蜀国败军军纪也不好,沿途抢掠,邛州军资储备尽落入这些乱兵之手。

大丰兵所到之处,如今基本已经是城池空荡,因为百姓不是已经被乱兵抢劫过了,就是百姓自己也往成都跑了,郑文大军一路之上通行无阻。

于是很快蜀国都城成都告急,而此时王佶并不在都城之中,而是在北方视察前线,郑文也注意到这一点,才觉得机不可失,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两下子不是王佶对手。

此时的王佶接到军报,也在着急往成都赶,并且将军,也是他的族侄王庆复奉诏率兵先行前来救援。

隔一年的正月,蜀国人民在惊慌担忧之中,纷纷逃入成都过年。当时成都并没有严密设防,城池也因为历次战乱,没有完全修复。一下涌入众多百姓,住房、吃水都发生困难。

年初五,大丰军已到眉州,王佶命在成都的太仆卿杜祥为宣谕通和使。

因为要接待蜀国使者,主要是因为听说杜祥这次带来许多黄金准备议和,因此郑文放慢进军速度,而成都守备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修葺。

六天后,郑文发现自己上当了,带兵长驱直入,直抵成都城下。此时王庆复带领先锋部队已经来到汉州。

然而此时,成都城里日益危急,已经有人暗中与大丰国勾结,准备焚烧东仓以为内应,幸好,被城中部队发觉被杀。

二月初一,大丰国的攻城武器运到前线,大丰国士兵架云梯开冲车,四面攻城,城上蜀国官兵投火沃油,烧死攻城的大丰国士兵。

二月初五,郑文见强攻不成,表现愿意退兵请和,初六派使者迎接通和使杜祥。

当时,王庆复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通和使杜祥遂告大丰国使节说:“按以往的规矩,议和应在定边进行,今大丰军从云南围攻成都,是有悖于我们皇帝的旨意的,况且朝廷所以约和,是为了不犯成都。如今矢石相交,怎么能谈和呢!”

郑文见对方使节不来,初八继续攻城。为加强支援成都,王佶下令凡是援蜀诸军,统归王庆复调遣,一定要按时抵达前线。十一日,王庆复就率兵进军新都城,十二日一战就大破大丰军,杀死二千余人。毕竟那是蜀军主力,刚刚经历过战争洗礼,和虞茂贞打过仗,异常精锐勇猛。

蜀地的老百姓数千人也手执割草刀、木棒协助官军,呼喊声震天动地。

十三日,郑文调来步骑数万增援。这时,王佶带着兵马也赶回成都附近,与诸军合兵会战,大丰国一下子招架不住了,死5000余人。

王佶一到,郑文慌了,因为皇帝到达前线,王佶最精锐的亲军如亲骑军、决云都、决胜都、威信都、破浪都等也就随他一起到达前线,那是王佶最勇猛善战,装备最精良的二万兵马。比王庆复率领的部队还要厉害。

大势已去,本着捞点儿是点儿的精神,郑文派使臣杨定与杜祥商定请和。杜祥说应先解围退军。可是使者回去后,大丰国军队围城如故,而且攻城尤多,大丰国诸将立矢石之间亲自参战。

但是王佶知道后,说:“那帮南蛮就要撤军了,他们攻势猛烈,只是为了撤军时,我们不去追击罢了。”

果然,因为在王佶亲自调派下,蜀地各路援军赶到前线。当晚,大丰国军开始真的后退,成都保卫战至此结束。

王佶回到都城之后,让王庆复带兵追击,收复各处失地,对于作乱的败军,王佶一个不留,全部诛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