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章 两弊相衡取其轻

边炯却是心有不忍:“话说开也就是了,淞王也是心下焦急。”

建成王晃晃手指:

“好在一直是我们私下里的商议,一切话意做不得准!淞王,我看这样,就由你我二人联合起谏奏报,先将这两处工程的可能性提报朝廷,征求一下更多人的意见后,再做深入商议如何?”

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关乎功绩获得并不紧要,哪怕朝廷另派人员负责此事,若能最终促成,他二人的事先举荐功劳也是跑不了的。

而且这么大的工程,相关监察督办更需要有个完备设立,在目前这种敏感时期,具体负责之人的履行难度极大,所冒风险也是同样显着。

此等风头盛极一时的巨大功绩面前,反而会将一切暗中操作都显露在当面,是丝毫做不得手脚的。

或者说,如果此事得成,具体责任人的风光不见得是好事,那是需要一点纰漏也不容许被查知的风口浪尖。

显然他的话给出得更直截了当,也的确言之有理,淞王听过后就更容易接受下来。

李之不忘了提醒:

“八王说的没错,二位举荐奏谏当中势必要标注一点,若此事得成,需得以不畏权贵而着称冷面人士担承监护职责,并配以特设监管部门予以全程配合,用以防止其中可能存在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这个建议里另有深意,此时正值武周建立的关键年月,而在目前武则天的眼里,她最为信任的忠臣良将里,狄仁杰占据首位。

即使此人是在武周元年才被提升为宰相,此时还远没有某些武家人更受重用,但在不畏权贵、坚持公道等方面,武则天反而对他更相信一些。

也就在武周建立伊始,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的谋反就会到来,虽说历史上最终得以侥幸全身而退,其中的凶险却是李之不敢忽视的。

李之的本意,就是借此机会将他远远调离洛阳城,也就能影响到来俊臣的诬告名单,对于这位于未来局势起到相当巨大影响力之人,该有的保护绝不容忽略。

接下来,他也会分别与淞王、建成王等人商议,乘机让更多李姓或附属势力中人远离是非漩涡。

等到三两年工程完结,也敲躲开酷吏制度下的那段最艰难岁月,等如间接保护了很多人。

这并非李之的临时起意,而是之前就有相关虑及,只不过在见识到边炯的意志偏向后,才有的具体想法落实。

很明显,边家的形势导向思维,更倾向同情李姓,在明知武姓势将崛起的硍结上,仍坚持这种作风之人,就显得极为难得了。

出于此等考虑,李之迅速做出合作的邀请,才能进而借用远离洛阳的工程,把有些该保护之人尽量拉入进来。

这一切若得以成全的关键人物,就是那位狄仁杰,而且此人当前并没有很明显的派系偏向,李之的这一步棋,可以很巧妙,且更合理地避开武则天的绝高智慧的分析判断。

此时李楷王却很直白的提出了质疑:“按照淞王的预算,十万两纹银可不是小数目,我不认为此举有实现的可能。”

李之与建成王对视一眼均是哈哈大笑,由后者说出其中门道:

“楷王大人,你可莫要轻信了他,在他的职位上只会将预算往高里虚化,以便于讨到手的具体金额更加与实际费用相接近,这是他这类人惯用的套路了!”

李楷王属于纯粹地文官出身,半世官场生涯也多与外交、文化传承涉及,从未参与过军事或内政事务,故而即使有所听闻,与里面的门道也不是多有了解。

淞王倒不觉得此举丢人:

“这也是为官之道的一种,任何财物报请调配,能有个六成答复就算是烧高香了,我报上十万之数,按照五成批复下来,已然是足够了!”

李楷王面有不喜:“五成也有个五万两,但实际花费统共不会超过三万两,那两万又该如何处置?”

面对责难,淞王依旧笑容不变:“圣意下达后的过程,还有个层层报批,这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种具体解决方式。”

建成王忙对已有一缕恼怒之色的李楷王解释道:

“终归皇上高高在上,所统管的事务多如牛毛,哪里会记得各种各样的细碎花销,在陛下的思维中,只记得国库里的大体数目已是不易。我们这些手下众臣就要替君着想,更加细化地分配有限财力,但这样的琐碎若一一禀报上去,换来的不仅没有功劳,还会招致陛下的不耐。于是,众臣间还需要个二次调配过程,所以最终落在工程上面,能有个三万两已是难得了。”

淞王也是及时补充:

“那两万两并没有出得国库,任何人也休想动得分毫,圣上事后寻查,也只会关注国库余额,至于其中过程是不需要另行细报的,这也是臣下的无奈之举!”

李楷王这才摇着头叹息,之前的不悦却是消失了:

“难怪先帝曾对我说过,我这个人并不适于经手具体朝务,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的确教我很是头疼,这还只是听听而已!”

随着他的心头释惑,现场气氛随之松快下来。

此人不见得有多大权势,却是有他的资历摆在这里,早在太宗时期就被提拔,几乎是现在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也早过了退位的年纪,但其在外交方面的经验无人可比,因而尽管处事作风有些遗老风范,却也在朝中威望极高。

他与关鲁公、俞太尉三人,是现今朝廷内有名的遗老跧伏,更是李室忠臣,哪怕武则天也不敢轻易出手。

尤其是这位绰号叫做李楷王者,更是大唐目前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再因其对友善与正义的格外坚持,称其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是没有人胆敢提出质疑的。

其交往的着名文人墨客广遍天下,影响力不仅深入民间,更直达内廷。

便是太平公主,甚至是此时的皇上李旦,见到他也要称呼一声社稷叔,尽管他只是一名李姓旁系,其威望却远超目前唯一的直系男性老辈李元婴。

不过他们因为年龄问题,看待如今的事物,或多或少有些可称之为腐朽的固执,但唯独在李之眼里,却是种忠诚可靠的秉性。

就因他来自于后世的现代,看惯了被磨去了棱角的圆滑,以及让金钱意识熏浸后的各色变质人与物,居然隐隐有成了社会主流的倾向。

所以当前的他,对这三人所代表的愚忠或守旧思想,相比他人更多出了一种同情意味。

因此在他的未来打算里,朝元秘境内有此人的一个专属名额。

倒不是他欲要发扬这等默守陈规思想,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最适应思维,而是看中了他们内心里的那份持之以恒的决心。

包括各自的文学功底,无疑会对自己的后代们产生深远影响力。

此时的李楷王,并不知自己已经被李之所挑中,二人之前虽然结识,但相互间并不熟知。

况且正清文绮堂过于昂贵的销售手段,以及层不不穷的新生事物,也并不符合他旧有观念。

但此人对于李姓皇族的重大扶持能力,还是被他认为无人可以取代的。

而且以他对于高宗的熟悉,深知看重此人作为李姓守护者,必然有其不为人知的优势暗藏。

于是二者取其轻,使得李之在他眼中,始终呈正面形象存在。

尤其是这一次,情愿用两三万两银子的收益,来换取通往长安城河道的贯通,在他看来,此人此举不愧为身负高宗重托之人。

故而在搞清楚淞王提出来的十万饷银内里玄机后,他就不再关注此事,而是望向了李之:

“难得李先生如此年轻,却拥有者比我这个两朝旧臣更熟谙的官场洞悉,这一方面,看来还是要跟你学上一阵子!久闻先生于茶道、书法均有深研,哪一日我们之间好好聊上一番?”

很明显,以他这等年岁,主动说出来此等言语,善意结交的目的相当恳切。

李之当然不会失去了这个机会,但也绝不会刻意附和:“那是应该的,只怕我在洛阳的时日无多,三两日后就要赶往登州了!”

李楷王笑道:

“无妨,我知你具体身份,这里没有旁人,也就直言不讳了。在太后正式牟取李唐之前,我会主动辞去如今职位,虽说我所从事的职责与朝政无甚具体关联,但心中那份旧情难舍,也注定断难与新庭有共同之处,不日就要返老还乡,咱们在长安城再见!”

李之手指同桌的老明王等老辈,抚掌笑道:

“那可刚刚好,老明王就与几个老伙计开设了间茶社,正缺少社稷叔这样的同道大家。而且围绕着那间茶社,他们组织了一个什么杯茗敬友老年团,里面可尽是些同道老友,我请老明王与社稷叔一叙?”

李楷王含笑点头:“那间茶社,我也早有听闻,却是不知杯茗敬友老年团是何等存在,听来应该是处绝佳的养老之地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