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我的幸福宝典之成立身【四】
第七十八章我的幸福宝典之成立身【四】
传承诚信文化,并赋予时代气息,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做了大量工作。
1、以问卷形式,确定“至诚、明理”校训
把“至诚、明理”作为校训,源于老校址太湖李白的“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告诉学子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做人要以诚为本,以诚作为学子修炼的标准,在今天这种思想仍有很深远的意义。读书贵在明理,明做人之理,明科学之理。所以“至诚”、“明理”校训是营中所独有的,也是营中人必须坚守的。
在问卷调查中,全校师生一致认为把“至诚、明理”作为校训,既传承历史,又不会落伍,含义深刻,源远流长,98。9%的调查者认为“非常好”。
2、采取讨论的形式,提炼出校风、教风和学风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又能通过人或物显现出来。文化不是一种行政命令,文化必须是全体人对某种东西的认同的前提下,达到以文感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在提炼校风、教风、学习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广泛发动全体师生,围绕“诚”这一主题,采取讨论的形式,反复研究、推敲,最后通过职代会表决的形式,提炼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风:和谐、奋进(“和谐”是儒家思想倡导的理念,“奋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充满了现代气息)。
教风:乐教善育,博学求精。
学风:乐学善思,笃行求真。
教风、学风自成体系,又相互配合,体现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和“育”是教书育人之意;“求精”精益求精,符合学校推行的“精细化教学”;“学”和“思”源自《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笃行”源自《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求真”源自陶行知之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提炼学校核心发展理念中,课题组围绕“诚”,但又不拘泥狭义“诚信”文化。在提炼的过程中,全体师生对学校的历史有新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有了新的憧憬,都为自己是营中的一员而骄傲,骄傲于她的历史,骄傲于她的现在,骄傲于她的未来。
有专家说:制度是让想犯错误的人不敢犯错误,而文化则是让有机会犯错误的人不会犯错误。课题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文化上对学校无比认同,并打心底遵行,才会把他强化的自驱力体现在工作学习中,所以,全员参与文化建设,既是需要,也是必要。为达到这一目的,课题组在打造诚信文化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1、入学时的校史教育,是诚信教育的第一步
每学年的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对新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入学教育,其中校史教育是入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参观文庙老校址,学生了解到学校悠久的历史;通过讲座,学生明白学校校训的来历。通过这些活动,教育学生跨入营中的大门,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大写的人,诚信教育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成了我校入学教育的一个传统。
2、校庆日系列活动,是诚信文化的延伸
每年10月10日是学校的校庆日。每年的校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2008年的校庆主题是:质量油中,文化油中。校庆日前后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每年的活动形式有所不同,但其中有两个活动是一直不变的,一是评选十佳教师和十佳学生;二是评选十大和谐班级和十大文明寝室。
之所以这两个活动不变,跟学校一直倡导的“诚信”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十佳教师”的评选不只看业绩,还要看学生的评教,最后通过职代会投票通过,也就是说“十佳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还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应该是师生都信得过的教师。
3、师德考评,是对教师诚信的一次考验
师德很重要。没有德的老师不能成为老师,没有爱的老师,教育很苍白,但师德又很抽象,很难量化。虽然教育部颁发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仍很难操作,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研究出一新办法——把师德量化。师德考评分三大板块——自我评价占30%,考核小组评价占30%,学生评教占40%。
对于师德考评,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是否会体罚学生,学生最清楚。实施之初,有老师担心,教师的师德尊严会丧失贻尽,但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并不会乱来,因为他们的心中有“诚信”的种子。
每个阶段(一学期四个阶段)考评结果公布后,教师关注的不是分数,而是学生怎么样评价自己。
师德考评,是对教师诚信的一次考验。
4、自习课无人监管,考试无人监考,是对学生诚信的一次检阅
诚信不只是人与人之间互守诺言,它还包括对制度的尊重。
自习课上,每个班级都静悄悄的。学生明白,没有老师监管是对自己最好的考验。2007年初二年级学生主动向学校申请,要求无人监考,全体学生在承诺书上郑重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学生已经懂得,在考试、作业上求真既是对老师、家长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在他们的心中有了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荣辱观。
经过调查发现,从2006年开始,考试偷考人数逐渐减少,2008年连续两个学期考试无舞弊学生。无人监考示范班级逐渐推进,抄袭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
5、心灵港湾,师生互守诚信的家园
学校曾老师收到学生的一封信,信中说:
尊敬的曾老师:
您好!又打扰你了,可我从你的语言中知道您乐意帮我解决难题,今天我给带来了几个难题,希望老师您能为我解开。
(1)我常常很粗心,考试的时候明明知道做的题目就是因为看错了一个数字而失了分……
(2)为什么有时我和老师或同学相处会显得很尴尬呢?
(3)a同学好学习,老师对她也很好,可是有一天,她发现老师对她好是老师为自己的荣誉,这是什么心理问题呢?……
于是曾老师经过精心准备,以班会的形式非常巧妙的回答了以上问题,首先是大部分同学都有粗心的毛病,每次考试时不是这里看错,就是那里漏掉一个字或者干脆一个小题不答导致分数不理想,曾老师说;“粗心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为什么有的同学平时做事时学习都不粗心,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究其原因还是心态出了问题,‘找到了病根,曾老师就紧接着对症下药并让那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现身说法,他们一致认为,粗心的主要原阴,还是基本功不扎实平时学习浮在表面,不能举一反三,到考试时粗心大意,一目十行,这些都是心浮气躁若得祸,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沉着冷静,戒骄戒躁,
第二个问题是心不诚,总认为老师或者同学,对自己有看法,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这些同学一般自我意思很强,不好与人相处,要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作为老师即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只要一视同仁。不歧视打击挖苦差生,不刻意宠爱好学生,平时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精诚所至顽石屯开,就是石头也有被捂热的时候,因此教师和学生相处即是父子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只要用心,就会海阔天空,
第三个问题是世界观认识上的差异,老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老师把他作为炫耀的资本,那又另当别论,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说明这个老师的教育方法是有缺陷的,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班会上曾老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既体现了已诚立身的宗旨,又展现了文明班级。和谐社会的初衷,开宗明义,相得益彰,既帮助同学们解决了残留在心中疑惑不解的难题。又增进了师生间亲密无间的友谊。收到了奇效。真正达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