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再燃激情

西山省记者考察团在龙长的第一站来到大梁山,丰田中巴车载着记者团的成员,行驶在新修通的大梁山公路上,平整的柏油公路不断向前延深,两侧的景致使人陶醉,人们好像是一下子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远端的山坡上披满绿装,近处的田野里禾苗、稻田、还有一大片西瓜地,近在咫尺的杏树上果实已把枝头压弯。

车载DV里唱着优美的当地民歌:

二月里来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

多打些五谷交公粮……

公路在山腰间盘旋,如一缕飘带缠绕在绿水青山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幽深的峡谷之中,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山气,如一副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而婉约地绘成了一副山水画卷;粗旷的山峦,敦厚的山间小道上的行人;飞翔在山间树枝上的喜鹊;白云上面还有一群丹顶鹤。别样的情趣,迷人的景致,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流动。

丰田中巴在大梁山公路刘公大桥上停下,记者们走下车来,眼睛忙得不可开交。宣传部长说:“这是大梁山公路的牛鼻子工程,它的跨度是五千六百多米,高度是一百六十多米,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可是建设者们为了能让十万大梁山人民尽快走出大山,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高建设速度,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大桥就实现合拢,打破了我国同类建桥史上最快纪录。

记者冯小强说:“我采访过许多大的建设工程,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大跨度的大桥,这在世界建桥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奇迹,很了不起。”

记者魏明问道:“为什么这座大桥叫刘公大桥哪?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故事吧。”女记者张苹打趣地说:“魏大记者的激情又上来了,回去后是不是又出来一篇“大梁山归来的激情”啊。

魏明说:“如果这里面有一个感人故事,我的激情是一定要有的。”曹文轩说:“记者的嗅觉就是灵敏,这里面还真是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呐。这座大桥原来的名子叫大梁山一号大桥,名子是龙长市委于书记亲自起得,可是就在一号大桥开工典礼的那一天,山里来了许多群众,他们个个身上背着个背筐,但大部分是一些山货,说是送过来慰问大桥的建设者,可是有一个群众却背来了一背筐钱,他说:他家里种了几棵石榴树,从二十年前省里打算修公路那一天起,他就把每年卖石榴的钱全部攒起来,天天盼着修大梁山公路,他一天天地盼下去,黑发人盼成了白发人,终于盼到修大梁山公路的这一天,他把二十年来买得石榴钱全部放到一个背筐里,走了一天一夜,赶到典礼现场,把钱亲自交到于书记手里,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感动,于书记紧紧地握住他那长满老蚕的手问他叫什么名子,他回答姓刘就走了。

于书记眼含热泪地送走了这位老汉,当场宣布,为了让后人能记住这位老人的义举,一号大桥改名为刘公大桥。”

记者魏明迫不极待地问:“这位老人到底叫什么名子,他住在那里,我一定要去采访他。”曹文轩说:“这位老人名子叫刘抗日,是一名烈士后代,住在大梁山南部一个叫柳条峪的小山村,不久以前于书记到那里去看过他。”魏明说太感动人啦,文章的名子我已经想好了。”

记者张苹说:“让我来猜一猜,你这篇文章的名子肯定是叫“大梁山激情”。魏明摇了摇头说:“不能再叫激情了,应该叫来自大梁山的震憾。”

冯小刚说:“这个名子好,这个名子有力量,更加鼓舞人,催人奋进。”

丰田中巴又往前走了不远就来到了榆树村,年轻的村支书赵乐陶站在村头迎接记者考察团一行。赵乐陶把记者们引领进村委宽敞明亮的会议接待室,工作人员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沏上大梁山独有的山茶,冯小刚喝了一口说:“这山茶的味道很独特,即有龙井茶的色泽,又有大红袍的淳厚,还有黄山毛峰的韵味,好茶好茶。”

赵乐陶说:“我们的大梁山茶早在清朝年间就有种植记载,只是由于交通不畅,运输困难,而没有形成规模种植。公路通万事兴,我们根据市委于书记的指示,准备开发万亩茶园,大规模种植大梁山茶,我们相信大梁山茶一定能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冯小刚说:“赵书记,你们除了茶以外,还有什么特色产业?”赵乐陶说:“我们村有一百五十六户村民,其中有一百一十六户搞养植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去年的人均收入是三万五千元,名列龙长市的前列。”

冯小刚问:“有没有一个通过养植而脱贫的典型人物?”

赵乐陶说:“有呀,郑有才一家原来是我们村有名的困难户,由于他本人是个残疾人,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一家老小全靠他老婆一个人上山采药维持生计,生活非常贫困。他看到全村都因养植发家致富了,他也贷款搞养植,但由于家里太穷,没有值钱的抵押财产,又没有人敢出来为他担保,所以银行迟迟没有给他贷款。市委于书记得知这个情况后

主动为他作担保,为其贷款五万元,村里又为他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产后销售,他一家不但很快脱贫,还购置了一台农用汽车,修建了五间新房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冯小刚说:“市委书记作担保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实例,我们能不能到他家去看一看?”赵乐陶说:“他家就在前面,我领你们过去。”

赵乐陶引领着记者一行人走出村委会接待室,赵乐陶指着前方,对冯小刚说:“前面山坡上那座新房子就是他的家,话说之间,记者一行就来到了郑才有的家里,记者看到郑才有正站在那辆新购置的农用车前装鸡蛋。新盖的五间房子宽敞明亮,地面还辅着抛光地板砖,显得整个房间更加整洁明快。

院子东侧一个大鸡舍,郑才有的老婆胡郑兰正在鸡舍里给鸡喂食,冯小刚走进去后对胡郑兰说:“大姐,你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呀?”胡郑兰回答:“一共养了五万只,这个鸡舍是两万多只,西边的鸡舍里还有两万多只。”

冯小刚问:“这些鸡一天能产多少斤鸡蛋?”胡郑兰回答:“一天能产三百多斤鲜蛋。”冯小刚问:“能卖得出去吗?”胡郑兰回答:“能呐,我们喂得是山里的复合饲料,主要是山里的草种子和杂粮,鸡蛋味道比一般鸡蛋要好很多,我们的鲜蛋主要是供省城各大酒店,价格也比一般的鸡蛋贵出一半。”

说话间,冯小刚拿起手中的像机拍、拍、拍,给胡郑兰拍了一组片,胡郑兰也没有拒绝,只是对着镜头微微地笑了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