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6 收蒙辛博做弟子

No136 收蒙辛博做弟子

黑茶确实不错。蒙辛博看到,泡出的茶汤显琥珀色,表面一圈金环,煞是好看,袅袅的水气冒上来,飘着一股枣香。

罗怀义说:“我们的先人讲究经世致用,年纪大了,我喝茶也来讲究个致用,不知大家喝不喝得惯它。”

蒙辛博忙说:“很好。我们在基层绿茶喝得多,因为它易冲泡,易收藏,简单易行。今天看来,真正喝茶还是黑茶是上品,默合了茶道的精神。”

罗怀义举起剔透的小茶杯,停在半空中,说:“小蒙啊,您这话说得有理论水平。茶产自中国,道也源自中国,但到了日本就组合成茶道,所谓茶道,除了其中的工艺说法,其实不过借鉴了中国的修身学说而已。来,干了这一杯。”

蒙辛博干了杯,说:“龚总跟我说过,说您是一代导师,在下不才,但勤奋好学,有孜孜不倦的态度。今天一见面,您罗导真是学贯中西,学识渊博,观点独到,堪为人师。在这里,我借花献佛,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罗怀义举了杯,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说啊,你这位朋友龚建国可不像你,他的理论书读得不多,读的是社会这本书,参透悟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不怎么佩服读书人。但他交的铁杆朋友却看起来都是些读书人,有档次,。来,同饮一杯吧。”

龚建国笑着说:“罗导太高看我了,我交朋友是率性随意,一切随心,一切随缘的,可没提高到您那么高的理论水平。”

罗怀义哈哈大笑,说:“哈哈,这就说明你的交友观念已浸入到你的骨子里了。古人说修身时,说‘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达修身之功,你已经有一定境界了。”

蒙辛博说:“罗导谦虚,罗导是真正的高人雅士,有缘相交,真是三生有幸。”

罗怀义又大笑起来,先举起杯跟蒙辛博抿了一口茶,看着蒙辛博说:“小蒙啊,我研究室的一位同事如果在这里,会以为你又骂人了。”

蒙辛博惊讶地问:“我怎么骂人了?”

罗怀义说:“我那同事是位硕士生导师,风流倜傥,学识才具都很不错,深得学生的喜爱,但他的普通话确实不敢恭维,‘野’‘雅’读音一样。他在学校里总是闹出些风流韵事,我们便叫他文人雅士,简称‘雅士’,在他听来成了‘野士’。”

蒙辛博觉得有些幽默,却不好附和,只是说:“雅是一种境界,风流达到雅的程度,您那位同事应该感谢您们的称谓才是。”

龚建国哈哈笑着,举起茶杯来敬罗怀义,说:“我很佩服罗导您的经世理念,我提一个非份之请,小蒙在政坛上走,请您教他一孝‘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理。来,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罗怀义说:“我还没答应你的请求,你先敬一杯。这种不能人台阶的作法,可不是你龚总的风格。幸好,我早就认准了小蒙这个朋友,不然,真不知下马。”

龚建国说:“那罗导是同意收小蒙小个弟子了罗?”

“我说我教不了,你会说我虚假;我说收下来,我自觉有些托大。”罗怀义看着蒙辛博说,“怎么办?小蒙,两难啊。”

蒙辛博做出就要单膝跪地,举茶相敬的姿势,慌得罗怀义迅速放下茶杯,双手挽住蒙辛博,两人一起站起来。龚建见状,立即端起两杯茶递过来,说:“现代人就不要行古礼了,敬杯入门茶吧,其他的礼,以后再补。”

蒙辛博退后一步,躬着身,恭恭敬敬地捧茶相敬。罗怀义同样躬身回礼。

干了杯,龚建国说:“敬了茶,两位以后就是师生。但我说句冒昧的话,师生相处也不要太拘谨,亦师亦友是最好的。”

“小蒙语出惊人,观念新颖,龚总要我当这个老师,我是战战惊惊,那敢有什么教师的架子。我们依然是朋友,以后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吧。”

蒙辛博说:“罗导过奖了,我那有什么好观念,不过是教师你的引导,而脱口说的。古人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罗导能把学生当友相处,真是王者之风啊。”

罗怀义玩笑道:“小蒙,你这个学生可善于给老师戴高帽子呵。不过,你引用的话说的虽是君臣之道,引伸到师生之道也不无不可。只是这一说,就带点封建味道了。”

蒙辛博说:“对不起,罗导,我引用错了。”

罗怀义严肃地说:“不,你没错,是我在用西化的思想来想这件事。其实啊,中国的事,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儒家的这一套,君君臣臣,无论是在那一级,无论是个什么圈子,都讲究这个。你引用的那句话,还有第四句‘亡者与奴处’,这四句话整个地概括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啊。所以,一个时代,一个单位,一把手与下属的关系,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那个单位的兴衰。”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他人又不敢插开。

罗怀义接着说:“不过,看来巴戎风气很好啊,小蒙这样礼贤下士,已有西人之风。”

龚建国有意插开话题,便说:“西人之风,那是华侨,看来辛博留过洋回来的啊。”

蒙辛博说:“说起华侨,我想起一个故事,那年开广交会,我跟一班华侨在一起吃饭,一个华侨自称猪仔,我吓了一跳,以为那里得罪了他,他要这样骂自己。后来另一个华侨自称南洋工,我才释然。原来,老华侨主要是两批,一是通香港澳门,跑到东南亚等国家去种橡胶的,叫‘去南洋’,他们后来自称‘南洋工’;一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挖掘金矿、建设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便到香港招募苦力,华人纷纷前去签订卖身契,俗称‘买猪仔’,把自己卖去了美国,他们中的很多人便自称‘猪仔’。经过几代人的陶冶,这些华侨的思想,大部分已脱离了中华的一些传统陋习。”

错。蒙辛博看到,泡出的茶汤显琥珀色,表面一圈金环,煞是好看,袅袅的水气冒上来,飘着一股枣香。

罗怀义说:“我们的先人讲究经世致用,年纪大了,我喝茶也来讲究个致用,不知大家喝不喝得惯它。”

蒙辛博忙说:“很好。我们在基层绿茶喝得多,因为它易冲泡,易收藏,简单易行。今天看来,真正喝茶还是黑茶是上品,默合了茶道的精神。”

罗怀义举起剔透的小茶杯,停在半空中,说:“小蒙啊,您这话说得有理论水平。茶产自中国,道也源自中国,但到了日本就组合成茶道,所谓茶道,除了其中的工艺说法,其实不过借鉴了中国的修身学说而已。来,干了这一杯。”

蒙辛博干了杯,说:“龚总跟我说过,说您是一代导师,在下不才,但勤奋好学,有孜孜不倦的态度。今天一见面,您罗导真是学贯中西,学识渊博,观点独到,堪为人师。在这里,我借花献佛,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罗怀义举了杯,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说啊,你这位朋友龚建国可不像你,他的理论书读得不多,读的是社会这本书,参透悟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可不怎么佩服读书人。但他交的铁杆朋友却看起来都是些读书人,有档次,。来,同饮一杯吧。”

龚建国笑着说:“罗导太高看我了,我交朋友是率性随意,一切随心,一切随缘的,可没提高到您那么高的理论水平。”

罗怀义哈哈大笑,说:“哈哈,这就说明你的交友观念已浸入到你的骨子里了。古人说修身时,说‘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达修身之功,你已经有一定境界了。”

蒙辛博说:“罗导谦虚,罗导是真正的高人雅士,有缘相交,真是三生有幸。”

罗怀义又大笑起来,先举起杯跟蒙辛博抿了一口茶,看着蒙辛博说:“小蒙啊,我研究室的一位同事如果在这里,会以为你又骂人了。”

蒙辛博惊讶地问:“我怎么骂人了?”

罗怀义说:“我那同事是位硕士生导师,风流倜傥,学识才具都很不错,深得学生的喜爱,但他的普通话确实不敢恭维,‘野’‘雅’读音一样。他在学校里总是闹出些风流韵事,我们便叫他文人雅士,简称‘雅士’,在他听来成了‘野士’。”

蒙辛博觉得有些幽默,却不好附和,只是说:“雅是一种境界,风流达到雅的程度,您那位同事应该感谢您们的称谓才是。”

龚建国哈哈笑着,举起茶杯来敬罗怀义,说:“我很佩服罗导您的经世理念,我提一个非份之请,小蒙在政坛上走,请您教他一孝‘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理。来,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罗怀义说:“我还没答应你的请求,你先敬一杯。这种不能人台阶的作法,可不是你龚总的风格。幸好,我早就认准了小蒙这个朋友,不然,真不知下马。”

龚建国说:“那罗导是同意收小蒙小个弟子了罗?”

“我说我教不了,你会说我虚假;我说收下来,我自觉有些托大。”罗怀义看着蒙辛博说,“怎么办?小蒙,两难啊。”

蒙辛博做出就要单膝跪地,举茶相敬的姿势,慌得罗怀义迅速放下茶杯,双手挽住蒙辛博,两人一起站起来。龚建见状,立即端起两杯茶递过来,说:“现代人就不要行古礼了,敬杯入门茶吧,其他的礼,以后再补。”

蒙辛博退后一步,躬着身,恭恭敬敬地捧茶相敬。罗怀义同样躬身回礼。

干了杯,龚建国说:“敬了茶,两位以后就是师生。但我说句冒昧的话,师生相处也不要太拘谨,亦师亦友是最好的。”

“小蒙语出惊人,观念新颖,龚总要我当这个老师,我是战战惊惊,那敢有什么教师的架子。我们依然是朋友,以后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吧。”

蒙辛博说:“罗导过奖了,我那有什么好观念,不过是教师你的引导,而脱口说的。古人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罗导能把学生当友相处,真是王者之风啊。”

罗怀义玩笑道:“小蒙,你这个学生可善于给老师戴高帽子呵。不过,你引用的话说的虽是君臣之道,引伸到师生之道也不无不可。只是这一说,就带点封建味道了。”

蒙辛博说:“对不起,罗导,我引用错了。”

罗怀义严肃地说:“不,你没错,是我在用西化的思想来想这件事。其实啊,中国的事,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儒家的这一套,君君臣臣,无论是在那一级,无论是个什么圈子,都讲究这个。你引用的那句话,还有第四句‘亡者与奴处’,这四句话整个地概括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啊。所以,一个时代,一个单位,一把手与下属的关系,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那个单位的兴衰。”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但其他人又不敢插开。

罗怀义接着说:“不过,看来巴戎风气很好啊,小蒙这样礼贤下士,已有西人之风。”

龚建国有意插开话题,便说:“西人之风,那是华侨,看来辛博留过洋回来的啊。”

蒙辛博说:“说起华侨,我想起一个故事,那年开广交会,我跟一班华侨在一起吃饭,一个华侨自称猪仔,我吓了一跳,以为那里得罪了他,他要这样骂自己。后来另一个华侨自称南洋工,我才释然。原来,老华侨主要是两批,一是通香港澳门,跑到东南亚等国家去种橡胶的,叫‘去南洋’,他们后来自称‘南洋工’;一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挖掘金矿、建设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便到香港招募苦力,华人纷纷前去签订卖身契,俗称‘买猪仔’,把自己卖去了美国,他们中的很多人便自称‘猪仔’。经过几代人的陶冶,这些华侨的思想,大部分已脱离了中华的一些传统陋习。”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