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小说 > 奸臣之女

世家的分歧

确定了要通过招考的方式决定司州所缺官员的录取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细化招考工作。作为一个经历过无数次考试的,郑琰提出了相当多的有效建议,从考场设置到防作弊处理。有些是可以马上办得到的,比如密封姓名,有些则要暂缓,比如考官要先被隔离——但是也被保留待事情缓一缓之后实行。

这些都为当前的招考工作杜绝了许多弊端,让本朝考试少走了许多弯路。

由于郑琰的建议确有可行之处,很快就被采纳,李神策还戏言:“不愧是山长,于考试甚有心得。”

郑琰微笑以对,心道,考那群熊孩子算神马甚有心得?几十号的考试还敢号称“经验”?监考巡考搜身电磁干扰、笔试面试政审体检差额录取试用期……这些才叫经验呢?

司州官员选拔考试因为事情紧急差使又苦,并没有太多的反对。而州郡县举行的准入考试则是小范围内讨论的,朝臣们还不知道呢,等散了会,消息散播了出去,朝野哗然。

郑靖业对于司州公务员实行招考,乃至全面推行准入制度事先并没有跟任何商议。他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件大事,对日后的国家政治生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会有不乐意,所以一直保密。任何一件事情被自己以外的知道就将不能再被称为“秘密”。这个情况下,郑琰还能对考试提出许多有效的补充意见,郑靖业还是比较满意的。

郑氏父女比较担心的就是“以成绩为录取标准”会引起多大的反弹,郑靖业看来,如果他是世家出身,有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他一定要弄得这个建议进行不下去。这是釜底抽薪的一招,会慢慢把世家把持自上到下的官职的局面给彻底打破。所以郑靖业同意了韦知勉所提之“仅限司州一地”,力图把阻力降到最小。他总牢记魏静渊的教训,死活不肯为“社会的进步”粉身碎骨。

郑靖业的计划没有这么简单粗暴,首先,这不是一刀切,考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其次,部分保留了荫官,考虑到某些权贵的利益,勋职是不考试范围内的;再次,给予现有官员子孙一定的特权,比如,一品官子孙可以直接参加公务员考试,又比如,三品官子孙可以不经县、郡考试,直接参加州考等等等等。

郑琰则比较担心所谓“世家的反扑”,任何一个“改革家”不论改的领域的大小,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届时反扑就不是一点两点了。是以最初的讨论过后,郑琰的担心又涌了上来,急忙与郑靖业商议。

郑靖业道:“司州之事甚急,不能再等,举朝皆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也没有要一日之间便推行全国,慢慢来吧。再者,为父今年七十岁啦,近来觉着身体大不如前。首相之位,要想做得稳,总要全力以赴,否则难以驭下。圣一年大似一年,不可以给少年天子以擅权之感,否则有灭门之祸!再两、三年,必要早早退下,方是保全之道。走到如今这一步,用了几十年,树敌无算,退了,们能制得住局势吗?纵制得住,又要费多大的力气?不如再拖下水,这些承了们的恩情呐!再难,也要做这个首倡者,后世读书做官的,都得记着的好。建崇道堂,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郑琰道:“话虽如此,只恐考试不能推行顺利,又或者为地方豪强世家所把持。”

郑靖业道:“所以才从司州开始试行嘛。先司州,次京城,待有成了,再一点一点地推行。世家是必能分一杯羹的,他们虽然讨厌,书读得好的,确是不算少。”

家几百年的积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任何一个都无法凭助一己之力改变的,郑琰嘀咕一声:“真是扫兴。”

郑靖业却很乐观,他又不需要流芳百世、为社会发展过贡献不是吗?他要保的就是身后子女的生活,现做成这样已经能够达到部分目的了。“已经足够啦再多的,制不住。少一些,蒙的恩情,就得顾忌着风评,就得敬着。这份面子情,够啦、够啦。”

父女二因为理念的差异,无法达成一致,最后还是郑琰暂时妥协了郑靖业的务实主义之下。郑靖业的经验非常有用,他说办不成的事情,郑琰还真是一时半会儿就办不成。只得按照郑靖业的吩咐,先把这一批给笼络住。

————————————————————————————————

世家确有有识之士,这里面的一个代表家是李神策,让跌破眼镜的是,他居然是支持郑靖业的!为此,李家的家族会议上,他被批斗得很惨。

主斗手是李俊:“郑狐狸胡来,也跟着胡来吗?司州事急,也就罢了。何必再赞同日后考试之事?原本寒士无法顺利为官,现只要考试过了,就是朝廷认可他们可以做官。长此以往,朝上皆是寒士了,一群粗鄙无文的贱与同列,很开心吗?”

李神策已经很久没有把嘲讽模式开到最大了,今天终于再战江湖:“不会去考吗?!名师教着,父兄名望顶着,从衣食住行到笔墨纸砚都是最好的,还怕考不过一群泥腿子?!是笨肮是傻啊?没志气没本事趁早说,害怕了也不丢嘛!”

李俊头发都已经花白了,孙子都已经能上学了,被李神策一阵嘲讽,脸上非常挂不住,一张老白脸泛上了红晕,握拳跳了起来:“谁怕啦?谁怕啦?谁考不过啦?谁会考不会?”

李神策非常不文雅地用小指头掏掏耳朵,气得李俊开始咆哮:“少作晏如之态!丢?堂堂名门之后,要沦落到与一群良莠不齐之辈同堂考较,这才是丢!”说到最后嚎啕了起来,“怎么就沦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了呢?”

这两位,一个毒舌无能及,一个又是名气很大,他们俩吵架,族插不进嘴去只好干听着。听着听着,听众们的意见也发生了分歧。

有部分心存傲气,听了李神策所言,觉得甚有道理,自家条件是最好的,必然比寒门之士有着太多的优势,又想,这些年寒士们略嚣张,还有编了段子嘲笑世家子,正可趁此机会一展身手,很多都已经盯上了可能会举行的全国资格考试,安心想给土包子们以震荡打击!证明世家绝非浪得虚名。

另有一部分对李俊所言心生赞同,一齐满脸哀戚,谁特么要跟一群带着土腥味儿的暴发户一起比较啊?这本身就是一种侮辱,宁可大哭一场世道败坏了,也不想下场去抬高了暴发户们的身份。

李神策与李俊越吵越激烈,李神策认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么多年了,寒入仕越来越多,又能拦得住了吗?就是哭瞎了眼,家该做官的还是要做官,不如起而争之!”

李俊反言:“一旦赞同了,就是承认寒门与士家一样了!抬高了他们,又贬低了自己,这是自甘坠落!”

李俊的想法跟“士庶不婚”是一个意思,哪怕自家闺女没娶,也不能降价出售。

除李家之外,顾、林、楚、蒋等诸世家也都展开了类似的对话,顾氏的顾益纯、蒋氏的蒋卓、林氏的林清等家族中的佼佼者观点与李神策非常相近。与此同时,族中亦有不少与李俊看法相同。

双方争执不下,故尔无法通过一个全家族都一致的提案限制家族成员的行为,互相都不能让对方听自己的,只好各干各的。一派鼓励家族中的年轻积极参与竞争,有愿意参加本次考试的也行——虽然数非常少;另一派自是要求继续做“高岭之花”,不愿意的,那就不愿意呗。

对于即将展开的州郡县资格考试的态度,也是同上办理。只是楚椿等打定主意,不肯让这个提议也通过。

李神策等则想着,自家子弟水平不错,考就考了呗,也是对自家子弟的一个检验——玩的就是刺激。另一部分亲戚则更乐于通过“举荐”“征辟”的方式进入政坛,他们看来考试不但是自甘坠落,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本来他们不需要考试就可以凭借家族关系被举荐做官,还考个毛线啊考?那都是别无办法可想的不得已才走的路。

意见不能统一,大家各行其事,也因此,此后郑靖业的考试方案因为得到了部分世家势力的支持而得以推行。支持郑靖业的,都是世家里头脑清晰的,此前想了无数的办法,就想让自家子弟长进一点,不要那么堕落,却因为出身的局限性而没有想到。郑靖业办法的提出,使他们眼前一亮,又岂有不支持之理?

这些既然有脑子、肯上进,家族、朝廷上的地位就不会低,有他们的支持,郑靖业也颇感意外。还心虑地找到了顾益纯,含糊地问:“这个考试之事,看如何?”

顾益纯大加赞赏:“正可裁汰无能之辈,激励子弟上进!”

郑靖业的脸有一点点扭曲。

————————————————————————————————

由于一场家族内部争论,使得原本对司州考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部分世家顽固派很不开心,故意想设一设障碍。

他们的反应让哭笑不得,没有大力反对,却积极列了了许多限制条件,比如:要身家清白,至少有七代良民,五服之内没有案底。对于世家来说,七代顶多是三七二百一十年——这时候大家算“一代”或者“一世”就是三十年——简直太小儿科了!这还是世家放宽了要求之后的业的脸选择,毕竟司州急着要用。

标准总是相对的,世家觉得自己很为国着想了,土鳖们已经风中凌乱了。

卧槽!居然要七代?郑琰整个都觉得不好了,她之前还想什么的来着?要是科举早一点出现就好了,她爹一定不用爬得这么辛苦。要是科举早一点出现,她爹都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去考试,上数七代神马的,她家就算是老家,有七代族谱这种东西存吗?

最后卫王也觉得这样太苛刻了:“事急从权,事急从权,司州之事迫眉睫,诸公不要因为义气之争而行误国之举!”

卫王个中间派发话了,力量对比产生了明显的偏差,最终司州官员选拔考试的入门资格定为:三代清白之家,五服没有犯罪之,还要有五品以上官员三作保。

消息传来,固然有许多大力称赞郑相真是个好,也有已经走了一半关系眼瞅着就要成功的暗骂他多事。然而郑靖业掌铨选,该考试的还是得考试!于是再求写保书,又打听考官是谁,也有继续走门路的,真是好不热闹!

郑琰也不能免俗地要签几张保书,第一份就是冯纶。这是受了安康大长公主所托。安康大长公主都准备好了酒宴,打算请郑琰一她的别业里一聚,陪客也都是两的熟——各家贵女贵妇。晴天劈下道响雷,任官制度改革了,大家围观不成冯纶了。

安康大长公主觉得此事一旦办不成自己也脸上无光,于是宴还是照开,还是照请,连她妹妹二十一娘,加上尚氏等一起,大家乐呵乐呵。尚氏叹道:“就是赏花品茶真不意思,天也暖了,该观斗鸭、赌金钱。”

安康大长公主心道,特么跟女流氓似的,自己关起门来玩还行,今天还有冯纶呢,这不让笑话吗?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妈了,安康大长公主又生出了一点少女情怀来。当下道:“就知道闹腾,放心,今天有好事儿呢。”

她所谓的好事,就是让冯纶一片花树之下唇畔横笛而来。

尚氏笑嘻嘻地道:“这倒是好。”女们叽叽喳喳笑成一团。

冯纶从容吹完一笛,又漫吟一首短诗,方垂手向大家问好。

安康大长公主便问大家:“如何?”二十一娘是个声控,拍案道:“好。”

安康大长公主又问郑琰:“七娘看呢?”郑琰拿不准安康大长公主的意思,先问:“这是何?”

安康大长公主道:“只说好不好。”

“那得看问什么了,声音不错,念的诗也能听。”

二十一娘道:“声音是很好的。”郑琰也知道她的癖好,对她挤挤眼睛。

安康大长公主便为冯纶游说:“他是冯纶,本欲北上为国效命,不想政事堂改了章程。”看得郑琰的目光别有深意。郑琰作无辜状:“考试不就得了?”

“这不是要有保吗?”

二十一娘道:“这里手不就够了吗?”都不用别,公主,正一品,国夫,正一品,三个女签完名,冯纶就能考试了。安康大长公主笑看郑琰,郑琰推脱不过,向冯纶道:“试做一题罢。”

二十一娘道:“还试什么?看不错。”

郑琰道:“三个女联签了名,固不觉得,只怕朝臣不喜,于他仕途有碍。答出的题来,他的本事大约别处也能看了,们再去寻卫王殿下做个保……”

安康大长公主道:“好。”

郑琰考了冯纶三道题,一道是断案,一道是问当大军过境之时要如何安抚军民,一道是问假若狄兵临城下要怎么办。

冯纶第一道题答得最好,其余两题就略空泛,显然是缺乏经验值。郑琰很温和地道:“冯郎君还是先看看简章,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考个把握大些的才好。看之所长民事,不妨从这里入手。先前未做过官的,此番是不能考主官的,辅官做得好了,一样有看得见。”

冯纶道:“下想考取郡主簿一职。”

郑琰也不给他打包票:“这回考试是糊名的,写完了的卷子把名字一封,批完了才知道谁是谁,冯郎君可要用心了。”

十九娘抱怨道:“偏偏今番多事。”

郑琰道:“就要开战了,能一样么?得,去找卫王殿下罢。”

“成了?”

“嗯。他的保书呢?”看一看上面写着冯绍的个简历,看来是一个土财主出身,原籍出了证明,他要报考的是主簿,郑琰看一眼没有问题,便盖了个章。

安康大长公主对冯纶道:“这下可以放心了?且去吧。”

冯纶退后,萧氏姐妹还说郑琰:“眉毛都不动一下的,难道嫌冯郎君生得不够好?固不如池郎,难得也是个温柔体贴的。”

郑琰心说,们一个颜控一个声控,老子只控池修之,才不会晕头呢。此后郑琰又签了几份保书,内中也有郑党内部想往北发展的,还有与池修之有旧,想碰一碰运气的。最坑爹的是崇道堂的高年级学生,有三个中二期的高年级学生,自觉学问很好,崇道堂也学了很多官场、政界之事,颇有信心地请郑老师给签发通行证!们最大的才十五岁好吗?!

郑琰不得不告诉他们:“十六才是成丁,们还不是成呢,除了亲卫,们什么也做不了!都给读书去!”

建安侯乔嶙之子乔君安脑筋比较灵活,很大胆地问:“山长,学生明年就是十六了,听说明年进行还要招考司州官员的,是也不是?”他是建安侯之幼子,上头五个哥哥,就算是跑关系,轮到他也不剩什么了,不如自己拼一把呢!

郑琰道:“记得崇道堂须得至少学满三年才能毕业考。”

乔君安郁闷地垂下了头,跟着同学跑掉了。

————————————————————————————————

考试很快地举行了,地点就设国子监里,一队御林开过来把门一封,所有都赶到一间屋子里,发卷子考试,试卷是印刷品。一头印着姓名栏,一个青衣小官不停地道:“把姓名写右边栏里,超出右边栏的以作弊论处!”

考试最终从三百余名考生出选出了七十三进入面试,面试由郑靖业主持,他却把萧复礼给拉出来当挡箭牌:“圣年纪渐长,当知国家选材之事。”一派忠心老臣的风范。

有萧复礼,世家挑刺的时候也算有克制,最终七十三里只有十五得以通过,冯纶占了长相的光,也赫然列,郑琰一共签发了七张保书,得取的有五,也算是大丰收了,她大方地给这五赠以盘费。

新官到任,缓解了池修之的部分用困难,却还是不够用,池修之再次上书催促:还缺,再派一点过来,如果不派来,就只有眼看着当地土豪划分势力范围了,到时候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别怪没打招呼。

池修之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哪怕是世家里的顽固派,都不能承担这个政治风险也不肯承担这样的道德风险,时可以不怕皇帝、不怕权臣、不怕百姓,却不能不怕史书记上这么一笔。他可以祸国殃民,却不肯史书上记上这么一笔。

郑靖业提出的“京畿、冀州试行郡县试,选司州俊贤分派各地为官”的建议,不得不被通过。

由此,京城世家中弥漫的考试之争,也蔓延到了冀州——考还是不考,它是个大问题!

“科考之事,始于郑靖业,推广于池修之,完善于池宪。部分见解深远的世家成员坦然接受了这种改变,并且积极应对,适应发展。另一部分世家成员固步自封,坚决不参与变革,由此,产生了世家内部的一次大分裂。正是由于这一次分裂,才使得世家集团没有彻底覆灭。

对于考试的态度问题使得世家成员意识上分裂为两个大的部分,虽然没有明确对立,却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锐意进取的一部分经过阵痛之后得到了持续发展,抱残守缺的一部分则渐渐衰落了下去。自郑靖业正式提出考试选官制度五十年之后,至池宪执政后期,萧复礼的支持下正式将科考制度推行全国,确立了‘非经科考不得为官’的规定,不以‘务实’为要、刻意追求风骨的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与此同时,全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发展。”——《科考制的形成与世家的变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