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滇路盘旋

第四十四章

秋天不声不响的再次降临人间。狂暴无忌的太阳在夏日散发了过多的能量,这时显得有些疲乏懒散,精力精神不再那么旺盛悍猛了。天气渐渐凉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谷熟了,地里的玉米黄了,山上的松树冒出满枝的松球,果树结出硕大的果实。辛勤劳作了半年的人们,看着劳动将得到丰厚的回报,从心底笑了。

这一切同在公路上奔波浪迹的开车人似乎不太相干,他们只是旁观者,充其量能为物资交流做点运输工作。然而驾驶员还是喜欢秋天的,它清凉少雨,正是大干的好时节。跑在外边,常常可以在某个不显眼的地方买到些又便宜,又新鲜,又独具当地风味,又富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新米、水果、火腿、禽蛋,等等,都是新时期城市主妇们头等欢迎的。

这一趟出来得太匆忙,尤振雄没做多的准备。除了提个出车必带的小包上车,其它什么也没带。原说跑南边的,到派车处又改向西了,中午在大山上飞奔时,迎面灌入的山风,充满了滇西高原的气味,已带着几分寒意。当时正跑得兴起,没多在意。下午,太阳落山了,丛山中气温迅速降下来。他才意识到,要穿着身上这套单衣走下去,是熬不过去的。夜里还要在外过夜,而且一天一天往西走,会越来越冷的。

天色渐暗,他们来到了杨家店。尤振雄一见这熟悉的门面,心就放宽了。他相信在这里怎么也能找到一点帮助。小店开张一年来,各项经营都步入正轨。新房新厨的装备齐全,店里店外的服务设施也象模象样,十里八村的名声名气也传开了。小店的位置选择得不算十分理想,驾驶员是唯一的顾客。但随着西北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蓬勃崛起,来往车辆日渐增多,生意也越做越活,远景前程也充满生机。

“老吴师傅,你真是飞人一般,前天才过去,今天又转回来了。”经常过往的驾驶员,店主人都能叫出名姓了,对他们也格外热情。“快进来歇着吧,先洗把脸,冲壶热茶喝着。看看要吃点什么,总不会又是鸡蛋炒饭,大酱相拌了吧。”

“不了。不急着走,慢慢吃,有啥新鲜口味吗?”小店在偏僻山野,吃什么得看条件。

“不知道二位师傅喜欢哪一口。上午村里打了个狗,拿来还没动呢。”

“行。炒上一大盘狗肉,烧二十个青辣椒,再煮一锅小白菜,填饱肚子就好。”

“过夜吧?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那些知青朋友搞来几瓶外国名酒,还没开盖呢。本想孝敬老爷子的,但是山里人不媳这玩艺儿,他们喝惯了自家酿的米酒。让我拿过来这边处理,怎么样,你们尝个新。”

“谢了。晚些还要走,不要浪费了。车上的货要得急,休息一下还得赶几步。”

店主人通情达理,不会为拉客而影响司机的运输计划。他很快地沏上茶,转身就到后边准备饭菜去了。尤振雄跟着也进厨房来,他们是老相识,象自家人一样,随来随往。

“再帮我个小忙,可以吗?”他把自己的困难大体述说了一遍,“有多余的衣裳借一件。”

“我只说老头能跑,没想到还有更卖命的,怎么会弄到如此地步?”店主人伸手捏了捏尤振雄的手臂,“这样穿着绝对过不了山。算你有运气,我们的杨老板学着城里人的样,用了半年时间给我打了件毛衣,今天刚收针,还没上身呢。你拿去吧,打得不太好,不过穿在里边也没啥。再拿件夹袄去,我这里遮风避雨的,一时用不上。”

“太好了。杨老板,真不好意思,浪费了你的时间和情感。毛线多少钱,算我买下了,出高价。另外在哪里看见有好线,再给你送来。”

“看你说的什么话。山里人不讲价,危难之物抵万金,少不了要敲一杠,把车子留下,怎么样?老尤哇,你是干什么的,我又是干什么的?到了这时还讲钱,不是小瞧我等了吗。虽然是山民野店,虽然是个体经营,不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繁荣咱们的小康生活吗。”

“是的,是的。和你一比,我真是太无知了。”

“不用多说。我知道你也不差,要不然又怎么会这个样子就跑进山里呢。去陪老师傅吧,饭菜过几分钟就好。”

尤振雄心事一定,出来又多方找茬和吴明交谈。“要走就走个痛快,赶到丽江得了。”

“丽江?那太多了。得留点后劲,你头天跟我,别太急了。翻两座山,钟山坪休息。”

“为什么不连夜跑呢?我从没跑过通宵,这趟跟你就想见个新,我是什么都准备好了。”

“通宵?你以为我经常跑通宵吗?”老吴明用手摸着满面长长的胡茬,笑着说道:“很多人都以为我一上车就没日没夜地跑。其实那是外行人吹出来的,不信问你师傅,真正有心开好车,是不跑通宵的。我开了二十五年车,只跑过两个通宵,那是打仗时运军火,被逼着跑的。事实上,跑通宵也要睡通宵,而且三四天都难回到原来的作息常规,真是得不偿失。”

“那你的成绩是怎么创下的?”

“跟你师傅相比,我有很多不如他的。那人能猛干,能苦干,能拼命干。但回头看,他也有些过了头的傻气,说出来你怕不愿听,可也不能不承认,他也有很多不如我的地方。不过要怪也不能怪他,当时条件太差,胃溃疡,关节炎是驾驶员的职业病,老易就是典型。你想,车子还要定期保养,何况人呢。象我们在这儿停车吃饭,实际肚子并没多饿,只是到了时间就要吃,吃饱了想干什么干什么。要象以前那样,不饿就不停,非要等饿得肠绞痛,渴得喉冒烟才大吃一顿,那样有许多不合适。听你们队管理员就排列了八条,你听过没有?一是消神耗精,二是减少寿命,三是营养不良,四是引发胃病,五是内体紊乱,六是外泻失禁,七是影响任务,八是家妻担心。”

“易队长的一身病,大多都是那时代啃饼干,咬番薯熬出来的。”

“是。要是他现在还在车上,不一定能比得过咱们。所以,你们年轻人是赶上了好时代,不光要学车技,还要学路德,不只要通为国的大道理,又要懂为己的小知识。你跟我跑了一天,不难看出,我的车并不快。我比别人强在哪儿呢?有道是,不怕慢,只怕站。我是一不比跑快,二不连夜开,三不多超载。强就强在不磨不靠,不等不站。”

尤振雄默记在心,趁着还没动筷,迅速掏出本子,把这几条经验记下来。这是金玉之言,对初上车的青年们有着相当宝贵的意义。

饭菜端上来了,他们细嚼慢咽的吃了起来。

于新民自任科长以来,各方面都忙多了。以前他的创作,他的学习,可以在上班时间进行。每天应付完科里规定的事务,其它时间就属于自己了,既名正言顺,又冠冕堂皇。现在不行了,从早上进入办公室起,全部精力就必须放在处理公务、应付外交、解决麻烦、制定谋略等天天也做不完的事情上。所有个人的创作,几乎全都放在业余时间了,特别是准备交付李明波说的全国美术大赛的参赛作品。这样,工作量猛加一倍,但他依然干得很痛快。

青年得志,少不了心情舒畅,谁不愿意尽其所能大干一场。对于他,还有另一个原因。刚完婚不久的小两口情投意合,你亲我爱,前几天听妻子说有了身孕了。比他年长十岁的爱妻世故老道,精通人情,她有些犹豫,生怕有了亲生的,冷落了跟来的。最后还是相信了秀才科长的诚挚许诺,没有一意孤行,同意把两人爱情的结晶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于新民正处在人生成年上进的年龄段。这是精力充沛,才思敏捷的当口。不光自己干得起劲,同时也要求科里的人都加快动作,提高工作效率。以前搞个车间采访,往往拖三拉四地要一天,回来编写整理,润色定稿又要一天。若是文中有个新提法新词汇,又要请示领导,翻看辞典,你说我辩,讨论一天。现在于科长规定,凡在下关地区的本地采访,从接题到交稿就是一天,写不完晚上回家赶,按时有奖,超出受罚。又立了几条制度:不准借机谋取私利,不准窃拿国家财物,不准嘲弄无意过失,不准嫉妒先进人员……

这一下,科里一向疲塌拖拉的“评论集团”的几个人就受不了了。但不动也不行,人家把话说在前面了:违反者按规定扣发工资,直接影响当月奖金。而且,什么都是有限的,最多只扣三回,屡犯者当视为不能适应本部门工作者,只得请便。

宣传科从来都是外观华丽,内中空虚,一盘散沙,几团烂泥。叫谁主持也头疼,尤其是这种动乱时期造就的一群半通不通,半能不能的“知识分子”聚集在这里,工作之余,常有些勾心斗角的恶习存在。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整天大部分精力都耗在挑人之短,笑人之弊上面,哪能搞好工作。如今大动干戈,整了一回,迅速有了改观。

这天,于新民上班来,象往常一样,先看阅了几份文稿。这些文章提不起他的兴致,几分钟后,就一把将稿件全扒在玻璃板的下边,伸手抓过茶杯,轻轻吹开漂浮在上面的新茶叶,小心地喝了几口。又慢慢点燃一支烟,因为那边的姑娘是个忌烟主义者,反对在公共诚肆意放毒。而且妻子也不喜欢他吸烟,所以他开始禁烟了。他吸了一口,立刻转向开着的窗户把烟吐了出去。接下去只是把烟在头前晃动,撷取丁点可怜的气味。

桌旁的稿件已经下面的科员们阅定,应该说没什么问题了。但不管是基层工人报道员送上来的,还是科里记者编写的,普遍存在着一个毛病,就是文章的格式化,用词呆板,表意浅淡,难得见到一篇能振聋发聩或者幽雅美妙的好作品。可是搞这样的小版报纸,主要立足点还是在这类小文小稿上,不用不可能,过多又难免落俗。他曾和几个同事提起这事,人人皆有同感,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挺为难的。想了一回,得不出什么结论。

若是水平问题,可以考虑请个知识渊博的教授来讲讲课,找个德高望重的作家来传传经。真要落实下去,他又有点彷徨。科里的大学生们,听平常高谈阔论的口气,似乎没有不懂的了。连名着大作都常吹毛求疵,有的人甚至商量着怎么改写《水浒传》、《红楼梦》的后半部,使最后结局更接近原作者的本来用意。真是个个学问深奥,人人无理不精,只怨身不逢时,否则定登青云。而且都是“说老实话,”“不是吹的。”无奈自己对作文又不太通,对问题的思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绘画的角度着眼的,其中有没有漏洞和不适,还需要小心谨慎。

于新民把长长的烟头放在烟灰缸边,由它自然熄灭。动手收起桌上的文稿,又从抽屉里拿出个大信封,取出十几张相片,这是摄影作品。他仔细品味着每张像,分析着画面人物与背景的内在含义,揣摩着摄影师当时的成像意图。专心致志的连窗边站的人都没理睬。

胡少杰来到宣传科,站在窗前往里一望,见人人都集中精力,伏案工作,这倒挺新鲜的。以往不管到哪里,总有那么两三个人高跷着脚,嗑着瓜子,谈天说地,没想到这儿变了。他有他的办法,从背后摸出随身携带的小笛子,自低而高,又从高到低吹了一句。明亮的笛声果然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大家抬头看见他,都争相高声地打招呼:“胡秀才,来段悠雅的笛子小调吧,给我们轻松轻松。”“胡秀才,又有新曲了吧?没有,没有肯定是来找麻烦的了。”

胡少杰不象尤振雄那么温文尔雅,他性格明朗开放,也不讲究更多的人前形象。来到于新民这儿,更是无所顾忌,一骗腿就坐到桌面上了,拿起现成的茶杯,一气喝了个底朝天。然后小心地从烟灰缸里捻起那不见火星的半截烟,使劲吸了几下,终于让几近熄灭的火又复活了,他深深吸了两口,象是对于新民,又象是自言自语地说道:“怎么,真的戒了?要是我也找个对象,怎么办?”

那边的姑娘咯咯地乐开了。“胡秀才,你真会逗乐。那么多姑娘盯着你,还不是美妹靓娘由你挑呀。”

“谁能看得上咱呀。老于,这回不会又叫我失望吧。”他问的是歌词的事。

“难说。他有半个月没照面了。不用着急,我想就这两天吧,说不定今天就回来。”于新民一边给他宽慰,一边指了指同楼的团委办公室的方向,问道:“那边的事怎么样了?”

“还能怎么样。”胡少杰朝他笑笑,把头靠近耳边,压低音量,尽量不让其他人听到。“通知下个月到省党校学习。我正在做下车前的最后冲刺,也跑个万吨公里。”

“那又何必。说下就下,别搞那些花梢形式了,意思不大。要发生啥意外,岂不搅乱了几大安排。呃,对不起,开车人最忌讳这类语言,是我的错。”

“没什么,都是自家兄弟,不说两家话。我是怕进入新的环境,打乱了己成雏形的创作思路,又要重新起步。还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出成绩图出气。到新地方,一开始得注意给人个好印象,而这阵子我得集中全力突击创作,还是等大庆联欢过了再说吧。”

“就你执着,这会儿有点烧空锅了吧。我给你找两段词,也算大战前的小演练。”

“行啊。顺带搞搞闹闹,难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说不定也是个亮点。你没事还回队上走走,问他跑哪去了,别是出国贩卖大烟赚大钱。”

“谁这么大胆,抓回来判他二十年。”窗外有人高声接应,打断了他们的对话。两人一回头,想不到来人竟是尤振雄,都喜出望外。“正说你呢。快进来,快进来。”

“呀。尤秀才,刚才于科长还说你今天准到呢,真是鬼使神差,凑一块儿了。”屋里的人也喜不自禁,有关三秀才的传闻人人都听说过,可没人见过聚在一堂。所有的人都放下的手中的纸笔,相互挤眉弄眼,指手画脚,提醒他人注意。有人把椅子提了过来,请君入座;有人忙着给泡茶点烟,殷勤备至;更有腿快嘴快者,立即把消息传到其他办公室。

一会儿,许多有兴趣的人接踵而至。象是有谁下个命令似的,人们挤在门口窗前,谁也不向屋里跨一步。外面人头趱动,你推我拉,却鸦雀无声,静谧出奇。

尤振雄神情憔悴,脸色灰暗,疲惫地说道:“正好都在,我有事要商量呢。”

胡少杰见旁边干事的人都走了,又放开大嗓门。“天塌下来有大个撑,地裂开去有小人填。其它什么都管不着,我只关心我那一份。”

“都好了。”尤振雄疲倦的手脚也懒动了,缓缓地从装路单的小包里拿出一叠稿纸来,放在于新民面前。“总算完成了。太乱了,只是草稿,自己删改整理吧,我是弄不出来了。”说着又摸出小本笔记本,丢给胡少杰。“和你这催命鬼合作,要想得半天松闲,非上天不可。”

胡少杰抢了过去,快速地翻看起来。

外边的科员们听说尤振雄真拿出了他的大作,惊异不已。但他们更想知道其中是什么货色,相近的几人交头结耳,低声交换着各自的看法。于新民怕人多生乱,有影响下面的谈话,就把稿子递给窗口的一个姑娘,让他们拿去先看。

姑娘受宠若惊,边展开边朗诵:“《大山的儿子》。我是山中的一棵树,靠着山林得以长大。我所做的一切,只为报答生我养我的母亲,而没有丝毫光彩高尚可言。——题记。怎么样,比那个小昆明的开场白有味吧。哇,整整二十页呢,《云南日报》也要用两大版。”

于新民说道:“你真行,平均一天写一页,太辛苦了。”

尤振雄却没有在场人的那份激情,声音低得难让人分辨。“这次可把我整惨了,回去先睡两天再说。多亏舅舅帮了一把,等下你一看就知道,其中有好几个人的字迹,语气也不尽相同,不然就半途而废了。”

外面的人又发现一段小诗夹在文中,高声压住所有嘈杂的声音。“听着,听着——

滇路盘旋伴古林,

改革时代歌吴明。

马帮换成机动车,

野汉出山驾飞鹰。

万日行程度青春,

亿吨财富奉乡亲。

上路十载必好汉,

不是模范也先进。”

“太精彩了。”

“这句‘马帮换成机动车’不够味,是不是改做……”

没有反应,只听到一阵鼾声。众人回眸注目,竟看到尤振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