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北宋南宋——家山何处听羌笛(2)
极贫极弱若然再加上昏聩,其结局自然不会太好。就凄惨而言,我相信在中国的历史两宋王朝的结局同样是空前绝后的。
先说北宋。北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刚刚立国12年的金国便势如卷席攻占了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灭亡了北宋。北宋灭亡后,那位不务正业、大用奸佞、临敌让位,为了幽会东京名妓女李师师曾暗打地道以至妓院的“风流天子”、“书画天子”宋徽宗赵佶最终还是不能幸免,与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赵桓双双被金人俘虏,除赵佶九子赵构在外勤王侥幸得漏网外,连同徽宗的哥哥、弟弟、32个儿子、22个女儿,后妃、宗室贵戚、文武大臣等约三千人被金人掳至北方,这就是历史着名的“靖康之变”,历史上又叫“靖康之耻”。
八年之后,被金人戏称为“昏德公”的宋徽宗赵佶死于金国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的一方土炕之上。死后金人将其尸体架到一石坑中焚烧,烧到半焦烂,用水浇灭火,再将尸体扔到坑中。椐说这样可以让坑里的水做成灯油。又过了21年,被金人封为“重昏侯”的宋钦宗赵桓也病死于五国城。
北宋灭亡之后,宋室南迁。不久,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重新建立了宋朝,史称南宋。偏安一隅的南宋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弱不禁风样子,不用说北宋初期还曾有过的北伐辽国恢复幽燕的一丝强音再也找不到了,甚至唯一的恢复中原的梦想也随着岳飞的冤死而化为了泡影。南宋末年,这个懦弱且腐朽的朝廷早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1274年,年仅四岁的赵显即位,是为宋恭帝,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实际在上朝廷大权完全被不学无术的“蟋蟀宰相”贾似道所掌握。仅仅两年之后,元朝大军南下,攻克了临安,太皇太后就带着惺帝向元朝投降,至此南宋实际已经灭亡了。
在元朝大军攻克临安之时,恭帝的哥哥8岁的赵昰和4岁的弟弟赵昺在大臣的护卫下侥幸逃脱。1276年赵昰被拥立为帝,是为端宗。不久这位四处东躲藏的少年天子也病死了,死时还不到11岁。于是,大臣们再度拥立6岁的赵昺为帝。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崖山之战失败后,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多的宋末帝赵昺,连同赵宋皇族800多人集体蹈海而死,南宋抗元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彻底宣告失败了。
南宋灭亡之后,6岁的宋恭帝赵显先是被元世祖囚禁,不久又被送到远离中原汉地的上都和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之后再被遣送到西藏出家,最后仍免不了为元朝所杀。
这样看来,两宋王朝最后的命运是何其的相似。两宋王朝的末代帝王不管是什么原因,到最后都免不了从九五至尊的皇帝变成了敌国的俘虏。离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皇宫,我想两宋的皇帝在被敌国的军队押送上囚车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对他们而言,离开如此美丽的皇宫,不仅仅意味着从此以后他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此也失去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了受人摆布的“尊贵的俘虏”。不用说做人的尊严,甚至是自己的性命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了。
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希望时光流转,最好是能回到以前,那怕是一年,甚至一月,一天。但是历史已经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了。于是,那位颇能工书善画的宋徽宗赵佶也只好在他的梦里去追寻往昔了:“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既然做了俘虏,离开了曾经熟悉的皇宫故园,无论是赵佶父子,还是幼小的恭帝赵显,只能远涉边远苦寒之地了。羌笛声声,曾经只能从书卷中去读去想,而现在自然大可不必了。白天黑夜的羌笛声,在漫天的风雪中,夹杂在凄冷刺骨的寒风里,声声送耳。蜷缩在寒冷的地窖中的赵佶父子,紧裹着褴褛而单薄的衣衫,四目相对,欲哭无泪,欲悔无及;而被囚禁在上都和林的南宋恭帝恐怕早已在惊恐中瑟瑟发抖了。
对他们而言,“家山何处听羌笛?”早已经没有任何诗意和美好可言了。其实诗还是那首诗,只不过褴褛的衣衫毕竟不如锦帽貂裘更暖和更舒适,残羹冷炙毕竟不如花天酒地更惬意更醉人。
.